青春“三下乡”㊺ | 以青春之眼观根艺匠心,让非遗薪火在乡土实践中生生不息
发布时间:2025-08-17 供稿单位:数字金融产业学院 动态浏览次数:57

       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,筑牢文化遗产保护根基,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聚焦共青团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,体察乡村发展肌理,播撒创新火种,让青年学子在“大思政课”实践中“强信念、增本领、献力量”。8月9日,数字金融产业学院薪火暑期社会实践队赴“屏南县长青根艺文化博物馆”开启一场兼具文化与实践的研学之旅,让青春足迹与非遗文脉在乡土间交相辉映。

走进非遗文脉

       “同学们,你们觉得一块普通的树根,能变成有灵魂的艺术品吗?”在屏南县长青根艺文化博物馆,非遗传承人张老师引领我们步入根艺世界。推门可见各式根艺作品,原生木头的纹路与结节未受刻意破坏。张老师说:“根艺的精髓是顺应木头特性,使自然之美通过匠心呈现。”其语开启了非遗根艺的自然与匠心篇章。

2.jpg

1.jpg

       随后,《福至鼎盛》作品尤为夺目,张老师讲解道,其雕琢过程中,始终恪守树根原生形态,几乎未作过多改动,完好保留木材本真的温润厚重之质。作品向上舒展的态势,与“福至鼎盛”之名巧妙契合。张老师指向树根阐释道,这样的形态既展现了生命的蓬勃力量,也传递出对国泰民安、社会和谐的美好期盼,更寄托着百姓对生活蒸蒸日上的真挚愿景。

       其中,张老师重点介绍了《财富双至》这幅作品,作品依循木头天然盘曲之姿,张老师秉持“顺势而为”理念。张老师言,天然分叉树根喻“双至”,寄寓富足福气双临之愿。此作融自然与工艺,承民俗文化与生活期盼,为非遗文脉之载体,让广大青年于作品中悟非遗“敬自然、守匠心”之真谛,讲携其故事,令非遗之美在青春中长明。

5.jpg

6.jpg

       以心为引,以艺为桥,半世光阴,演绎着根艺匠人张老师“追一梦终一生”的热忱,用专注的眼神捕捉根材灵性,无数件巧夺天工之作,使文化与生活相融。

7.jpg

8.jpg

       此次实践活动,使青年群体深度领略根艺的独特神韵,更让实践队员深切体悟传统文化的厚重价值与时代内涵。活动激励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勇争先,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勇担先锋职责,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。